“田野·文本·语境: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对话”青年学术沙龙在1929cc威尼斯举办
10月14日,由威尼斯官网科研处主办,乡村调查与研究中心承办的“田野·文本·语境:民俗学与艺术学的对话”青年学术沙龙在济南成功举行。此次学术沙龙邀请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新疆昌吉学院等兄弟院校的12位青年学者。在会上,大家围绕“田野研究应如何处理文本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思想交流与碰撞。沙龙召集人,威尼斯官网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振华博士主持了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深受人类学、语言学、美学理论的影响,呈现出从文本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转向。近年来,在威尼斯官网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和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研究员带领下,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等青年教师组成了田野调查学术团队,并先后在济南市章丘区、莱芜区和淄博市淄川区等传统村落围绕乡土艺术、传统节日、民间俗信、社会组织等问题开展田野调查,并初步积累了可供长期跟踪观察的研究素材。与此同时,受知识结构、教育背景和学术训练的制约,即使面对同一田野个案,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也出现了在学术话语、理论视野和阐释解读等方面“自说自话”的现象。这种隔阂不仅妨碍了学科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严重削弱了田野研究的解析性张力。
围绕上述问题,威尼斯官网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董芳博士率先做破题发言。她从“鲁西南鼓吹乐乐调系统”的田野研究出发,从常用调乐器的复杂性入手,剖析了鲁西南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与应律乐器的乐调关系。通过分析“变把”“错把”等民间艺人实践中的转调方式,展示了鲁西南吹打乐在实际演奏中出现“同曲异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随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年教师任雅萱博士在发言中认为,民间技艺的传承多认为有口乘、身承、书承的现象,董芳在讲演中呈现的“心中有谱”的口传心授方式及其传承体系值得研究者从跨学科的视角持续讨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年教师李海云博士指出,随着“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乡民们在乡土艺术活动中同样有超越主体意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她以自己在山东潍北地区“烧祭”仪式的田野研究为例,阐述了自己关于田野研究和文本、语境关系的理解。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青年教师毛晓帅博士认为,北京房山、密云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民们在从事民间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我是什么角色”的文化自觉现象,这提醒研究者关于民间艺术传承者的研究应当高度注意个人生活史的考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韩雪春博士则在发言中认为,学者从事乡民艺术研究,应当追问研究的主旨和归宿问题。同时,对于乡民艺术的概念,以及乡民艺术活动界定标准、审美标准等,还应该给予更加深入的讨论。齐鲁工业大学日语系青年教师李常清博士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对“民俗艺术”研究对象的转变为例,认为柳田国男关于民俗艺术研究的兴趣主要受艺术本体存活与传承语境的影响。新疆昌吉学院青年教师张旭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研究人员包德强博士则分别从国家和地方双向互动的角度,阐述了在民俗艺术传承、民间艺术表演过程中,国家政策、民间信仰和其它长时段因素可能带来的多重影响。
威尼斯官网文学院青年教师刘文文博士认为,从西方美学史及文艺理论的演变观察,传统美学研究早已超越了艺术本体之争,实现了从“艺术是什么”向“艺术审美(情感)体验”的转变。民间艺术研究应该在注意到艺术本体的同时,既要超越文本,又要关注情感体验为主体带来的审美感受问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孙席席博士则从安徽璧山地区“艺术乡建”的实践案例出发,讨论了民间艺术参与社会建设及其路径的可能性。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王潇博士则结合自己在章丘区三德范村的田野调查以及书法社会学研究的体会,认为乡民艺术研究应该借鉴史学界“三重证据法”的理念,将器物、文本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打破文本分析和理论阐释的壁垒。
本次青年学术沙龙是威尼斯官网田野研究团队在成功举办多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召集召开的跨学科、跨校际的学术对话和思想交流。威尼斯官网乡村调查与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搭建平台、凝聚共识、聚焦田野,通过多层次、多视角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高质量的田野研究成果产出不断培育学术力量和思想源泉。
(撰稿:朱丽娟 摄影:马永佳 编辑:李莉 编审:辛源)